话说北宋时期,在繁华的汴京城里,有个名叫李福的人,为人善良正直,平日里最爱做些扶危济困的善事。
要是哪家邻居遭遇困难,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;街头巷尾有流离失所的乞丐,他也常常慷慨解囊,给予帮助。
城中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,提起李福,无不竖起大拇指,夸他是个大善人。
然而,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李福辛苦半生,如今已至暮年,却始终膝下无子。
与此同时,在汴京城外的一个小村落里,住着一个叫赵霸的无赖。此人游手好闲,整日不务正业,偷鸡摸狗、坑蒙拐骗的事没少干。
他横行乡里,欺压百姓,村民们对他敢怒不敢言,就像躲避瘟神一般躲着他。
可令人不解的是,这个作恶多端的赵霸,家中却儿女双全,有三个儿子、四个女儿,一家人看似热热闹闹,尽享天伦之乐。
李福怀着满心的不甘与困惑,在临终之际,灵魂来到了地府,向阎君递上了一份状纸,言辞恳切地控诉道:小民李福,状告关于自身不应绝后一事。
常言说得好,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德行善之人理应多子多福。佛经上也讲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善者必有善报,子孙昌盛。
展开剩余73%我一生心存敬畏,恪守‘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’的训诫,虽不敢妄称大善大德之人,但也从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之事。
如今我老来无子,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。恳请阎君大人明察秋毫,查明前世因果,为我解开这心中的谜团,还我一个公道。
此时,公正严明的包拯包大人正在地府协助阎君处理事务。他接过李福的状纸,仔细阅读后,眉头微微一皱,说道:按常理来说,行善之人不应落得绝后的下场,其中必有缘由。
想必是你祖上遗留下来的某些因果所致。来人,去将掌管善恶记录的司善簿取来,一探究竟。
不多时,鬼吏匆匆赶来,双手呈上司善簿。
经过一番仔细查阅,鬼吏恭敬地汇报:“大人,司善簿上记载,李福的曾祖父李明,在年轻时曾犯下诸多恶行,强占他人田产,欺凌弱小,作恶多端。按照因果循环,他的后代理应遭受绝后的报应。”
包拯听后,转过头来,语重心长地对李福说:“你虽一生向善,做了不少好事,但祖上的罪孽也不能忽视。因果循环,丝毫不爽,你也不必埋怨天道不公。”
李福听后,心中虽有不甘,但也无话可说。可他突然又想起了赵霸,忍不住问道:“包大人,那像赵霸那样的恶人,坏事做尽,为何还能儿女成群,享受天伦之乐呢?”
包拯略作思索,说道:“此事确实蹊跷,既然如此,再去查查赵霸的底细。”鬼吏领命而去,很快又回来复命:“包大人,赵霸这一生作恶多端,本应绝后。
但他的三代祖先皆是乐善好施之人,曾修路架桥,救济贫苦,积累了不少阴德。或许正是因为祖上的这些善举,才庇佑他至今还有子嗣。”
包拯听后,感慨万分:“这正是所谓‘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’啊!一个家庭,要几代人都坚持行善,才能真正称得上积善之家;而几代人都作恶多端,那便是积不善之家。
天道好还,报应不爽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这报应,要么落在自己身上,要么就会影响子孙后代。
李福,你既然做了善事,自然也会有善报。虽然今生无子,但判你来世投生到富贵人家,享受荣华富贵,衣食无忧。
而赵霸作恶太多,下辈子罚他投胎为畜生,遭受被宰杀的痛苦,以偿还他今生的罪孽。”
随后,包拯拿起毛笔,在状纸上批示道:“经审理查明,子孙乃是祖宗传承家业的希望,祖宗亦是子孙繁衍延续的根基。家族的传承就如同那绵延不绝的瓜藤,从始祖开始,一代一代延续下去。
子孙的昌盛与否,与祖上的善恶紧密相连。古有于公,因积德行善,家门得以光大;今有王氏,凭借祖上荫庇,福泽绵延。
由此可见,需三代人持续积德行善,方能使后世子孙繁荣昌盛。
一时的孝顺之举,难以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恶劣家风;几件微不足道的善事,也不足以彰显子孙贤能的福泽。
李福虽非诬告,但所求也有些不切实际。今生的报应既然未现,那就来世再报吧。”
批示完毕,包拯命鬼吏将李福和赵霸的灵魂打发离去。
善恶到头终有报,在这因果循环之中,每个人都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,也都将收获属于自己的果报。
发布于:广东省Powered by 赚钱游戏真实可靠提现100元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